一、“人才”与“人员”的主要分别在哪里?
────人才的价值应该较高,报酬也较高,更重要的,他的贡献也必须较高。
[说 明]
1、人才的价值应指他在企业或组织中的生产力。
a. 从公司的角度看,上这个岗位需具备什么“价值”(条件)?
b. 他的“价值”哪些现在可以利用,哪些未来才能利用?
c. 他的价值在公司中与行业中相对不同的程度有多少?
2、人才的贡献≥公司支付的报酬
a. “贡献潜力”如何证明?如果他是一个新人。
①过去有什么成功的经验
②想起的作用和发挥的价值
③问问公司的问题,看他如何处理
b. 支付报酬可以考虑“阶段性调整”,在贡献大小还无法确认以前。
c. 报酬除基本薪资以外,还可以考虑团队奖金、教育奖金与红利。
思考:
一个人才的应有贡献在公司里发挥不出来是因为什么?
提示:
a. 高管未充分授权。
b. 没有配套的制度与人手。
c. 企业文化不对。
二、在自己公司里培养一个人才,最快的方法是什么?
────因为公司业务扩张得很快,人才总是不够,令人激赏的人才就更稀少了。
[说 明]
1、培养人才基本上应该是实施“干部储备”制度。
a. 各种岗位的资格要求应该做成表列而且量化。
b. 见习经理(各级主管)计划包括“岗位模拟”、“问题分析”、“决策推演”等等方法。
c. “准人才”对自己的分数差距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可以查知。
2、快速培养一个人才,就像叫一份快餐一样:简单、精致、可口、快速。
a. 指派一位“辅导员”就最重要的功能密集教育。
b. 带在高管的旁边随时作on-line沙盘操演。
c. 暂时性调派,与原主管一起工作。
思考:
人才就跟学生一样,很容易出现“偏科”的现象,怎么弥补?
提示:
a. 在绩效考核中注明他的不足。
b. 用二元体系方法升迁。
c. 以见习的方式轮岗。
三、从外面挖掘一个人才,你要注意什么?
────用较高的待遇挖一个现成的人才是大多数公司的常用手法。
[说 明]
1、既然是钓之以利,就要注意下列问题:
a. 他的薪资在公司里会很凸出(我们可以考虑“津贴”)
b. 他的承诺和你的期许可能不符(我们事先应该探询)
c. 他也许会要求参股(我们应该先分红,后持股)
四、提拔一个“准人才”,高管应该协助他什么?防范他什么?
────准人才是接近人才的人员,所以还要拉一下。因为不是确定的人才,所以也要盯一下。
[说 明]
1、高管应该怎么去拉一个“准人才”?
a. 用三个阶段去培植他。
授权 → 赋能(empowerment)→ 分权
(别忘了,必要时收回权力。)
b. 对他所负责的项目或任务定期检讨缺失。
c. 送到分(子)公司或网点去历练。
2、高管应该怎么去盯一个“准人才”?
a. 小心他最容易出错的地方。
b. 收集有关他的反馈信息,包括同事、客户、供应商与同行。
c. 随时在旁边或以任何方式提醒他改善缺失。
思考:
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“准人才”?
提示:
a. 已有一些可以肯定的绩效与能力。
b. 还有可以发展的空间与潜力。
c. 人际关系与团队协作良好。
五、即使是人才,还是有等级与功能之分。你知不知道他的弱点与极限在哪里?
────这世上没有完人。一件事不可能什么人都会做;一个人也不可能什么事都会做。
用对地方
[说 明]
1、区隔人才的性质可以参考各种应用指标,然后给他一个定位。
a. 缜密 强势 草率 畏缩
b. 宏观 急进 微想 保守
c. 强调效果 英雄主义 注意过程 影响他人
d. 长于行动 功利心强 善于分析 人性道德
e. 比较自我 直接 在乎他人 迂回
2、为了避免把人才用错,我们要注意哪些地方?
a. 他的人格特质与我们派给他的工作性质有没有明显的冲突?
b. 我们有没有发挥他的长处或强项,闪避他的短处或弱项?
c. 依照彼得原理,思考每一个干部的“职能极限”与“用错经验”。
思考:
回想几个常见的“人用错了”的例子。
提示:
a. 不拘小节又不会带人的人当“车间主任”?
b. 天天研究问题又有点保守的人做“销售部经理”?
c. 个性固执又心直口快的人派“总办主任”?
六、公司发展有不同的阶段,所以对人才也有不同的要求。你会不会区隔你的人才?
────打天下与治天下的人不同。小饭馆与大餐厅的掌厨也应该不同。
用对时间
[说明]
1、按照公司的发展,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?
创业时 能够在特定的市场吃一口饭。
↓ (任务导向)
立足时 能够留住公司的核心人员,建立工作规范。
↓ (作业导向)
成长时 能够设计产品差异,完善组织系统。
↓ (竞争导向)
扩张时 能够制定有效战略,开发公司资源,营造企业文化。
↓ (标旗导向)
成熟时 能够防止公司老化,节约成本。
(变革导向)
2、对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的战友如何安顿?
a. 增加年功俸但不升迁。
b. 派往研发中心与顾问群。
c. 转战第二相关产业。
d. 增派特别助理。
e. 只担任董事会或股东会成员。
思考:
“杯酒释兵权”可不可能令人难受?包括你自己。
提示:
a. 指出他的管理瓶颈。
b. 要求他再受教育。
c. 给他好听的头衔但不要畀以重权。
d. 事前制定有关规定,包括年龄限制。
e. 动之以情,在歌舞厅里劝说。
七、人才也有不像人才的时候,是因为什么?
────中庸:“君子慎其独也。”
孔子:“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。”
[说 明]
1、人才通常指他的才能,而道德与情欲又是另一把量尺。
a. 凡人最明显的一个特质就是先想到“自己”────自私、自我、自大。
b. 公司应该树立起一个最起码的道德标准与伦理规范。
c. 对人才纵容或包庇很容易打击团队,也影响统一指挥的纪律。
2、人才开始冒犯或破坏规矩有哪些特征?
a. 上下班、开会、出差不太守时。
b. 在客户与供应商面前宣称大小事由他定夺。
c. 在同事中不断表白公司靠他养活。
d. 对上级领导不够尊重,对下属气使颐指。
e. 私生活不检点。
思考:
人才出现下列问题,我们一定要正视,对他告诫或忍痛割舍。
提示:
a. 他账目交待不清,涉嫌舞弊。
b. 他在外自谋生计,私自移转公司业务。
c. 他在公司拉帮结派,常搞对立。
d. 他在公司里绯闻不断,纠缠不完。
八、为什么很多人才留不住?是他的问题,还是你的问题?
────经济刚刚起飞的地方都有这种现象,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。
[说 明]
1、人才不想待下去是因为什么?
a. 很多人把跳槽看作是晋升的捷径,何况不少公司缺人。
b. 企业文化(氛围)、制度、发展让他不满。
c. 薪酬太低,工作单调,自己没有学习、成长的机会。
2、面对人才不易久留,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?
a. 完善公司的“技术管理”,包括SOP(标准作业流程),不能因人而异。
b. “大客户管理”与“渠道管理”不能掌握在某一个人手里。
c. 参考日本人的“多能工”概念。
d. 实在留不住,就搞清楚他离开的原因────亡羊补牢。
思考:
对跳槽(in & out),我们要反思什么?
提示:
a. 他离开那家公司的真正原因。他再从你这里跳出去的机率大小。
b. 你用他哪里?你知道他多少问题?
c. 同行之间对劳动条件(工资等)与停止相互挖角应有一个协议。
九、你眼中的人才在全体员工眼中是不是人才?
────人才除了与高管互补,还要对公司有用。
[说 明]
1、在全体员工眼中,什么样的人算是人才?
a. 他会主动地发现问题、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。
b. 他可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。
c. 他常常链接、协调各个项目中的疏失、瓶颈。
d. 他愿意教导别人。
2、我们怎么知道大伙儿喜不喜欢这个人才?
a. 试用期满,用多数人评分办法。
b. 对他在团队中的领导能力作一个针对性考核(例如:他的成员有哪些地方是受他的影响而优化的?)
c. 多听听不同级别、不同部门的人对他的评语。
思考:
什么样的人才,你喜欢而全体员工不喜欢?
提示:
a. 你的话他全录,但没有勇气劝阻。
b. 资源与利益不会与他人共享。
c. 剽窃别人的贡献与创意。
d. 遇事推诿,不负责任。
十、从毛泽东到蒋介石,为什么他们用人考虑的第一标准都不是“聪明才智”?
────聪明不一定忠诚;才智不代表可靠。头角峥嵘也不绝对是心态正确。
[说明]
1、很多名人用人都注意“忠诚”,是不是尝过教训?
a. 不忠诚的人容易背叛组织,出卖主子。
b. 不忠诚但又聪明的人为害更大。
c. 不忠诚的人阳奉阴违,投机取巧,执行力肯定很差。
2、难道聪明才智不重要?
a. 专科、大学、研究生所学的东西可以用在企业里的其实很少。
b. 企业需要的是素质、可靠性与工作心态,学历与文凭均无法保证。
c. 很多工作中的技巧可以在职学习(OJT),但人一有问题却极难变好。
思考:
碰到下列人物,我们会不会很无奈?
忠诚可靠 工作能力
建议:
①列举缺失
②限期改正
③末位淘汰
提醒:你自己不要感情用事,视若无睹。
十一、你的亲朋好友或家人究竟是不是人才?
────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抽离“情感”、“直觉”与“主观”,然后放在公平的基础上比较。
[说 明]
1、近亲繁殖很容易在中国人的社会里被接受,为什么?
a. 亲戚、朋友比较让我们信得过。
b. 亲戚、朋友比较容易有凝聚力。
c. 亲戚、朋友比较不计较得失,也易于支使。
注:广义的“家族”企业包括一切亲朋好友。
2、如何把亲朋好友或家人放在公平的基础上衡量?
a. 客观地分析他们的能力,与他人公平地比较。
b. 重申他们应有的权限与职责,与他人公平地处分。
c. 合理地分配他们的报酬,与他人公平地对待。
思考:
有问题或有麻烦的亲朋好友与家人,我们怎么处置?
提示:
a. 尽量给予副职。
b. 转往不重要岗位。
c. 支遣。
d. 在董事会中除名。
e. 收回股权。